国家全日制普通高校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湖南省卓越院校    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当前位置:首页职教动态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
时间:2018/07/04    来源:本站    浏览:5293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

鲍风雨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

    从原初内涵到现代之义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工匠精神”均起源于手工业时代。手工业者在经历学徒教育和培训后从事某一行业,以提供新颖、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谋生手段。在彼时,“工匠精神”体现着对职业的热爱、对美德和传统的敬重、对生产过程的一丝不苟和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也体现着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锐意创新、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在彼时,工匠数量较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昂贵,“工匠精神”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当时的工匠一般一生只从事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工作,能够掌控全部生产资料,负责全部的生产过程,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发展“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代,大多数劳动者只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系统的一环,是可被替换的“被雇佣者”,难以窥见系统的全貌。而且,劳动者一生可以从事多种工作,与具体的生产过程、产品或服务的联系较为松散。立足于生产组织和社会现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一切的劳动者首先是国家公民,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是成为新时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专业性集中表现为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标准的坚持,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

    三是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依靠产品或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质量提升。精益求精代表着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泰勒管理模式将劳动固化。在当前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社会分工是高度专业化、专门化的,劳动者甚至整个企业都是生产流水线中的一环,客观上形成了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此外,泰勒管理模式占据着企业管理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核心是围绕工作目标创建工作任务体系,将各工作环节标准化,将劳动者物化,使之成为可被替换的资源,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劳动回报不足消解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我国几千年来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陋习。总体上,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均不如同一层次的管理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这使得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心理落差,仅把工作当成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缺乏坚守本职岗位的耐心以及在本职工作中钻研、创新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缺乏提供切实有效的人文思政和专业教育的能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学校职业教育在保持与社会需求变化同步方面变得异常艰难。职业院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发展“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环境、实用的学习主题和资源、有效的学习支持条件以及反映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价体系,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形成专业行动能力和依附其上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路径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教育机构协同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创设职业化的校园环境、密切专业教育与职业工作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使学生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打牢在未来结合专业工作充分发展“工匠精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以立德树人为本,实施“一个融合、四个统一”育人模式。抓好思政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提和保障。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在长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融合、四个统一”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个融合”,指把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全过程。“四个统一”指辅导员、班导师队伍与专任教师队伍的统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大赛标准、职业标准的统一,学生学业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的统一。

    在师资队伍统一方面,每一名专任教师都担任班导师工作,任课班级与自己担任班导师的班级可以实现横向对比,无形中实现了教学和育人工作无缝对接的效果。在课堂统一方面,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利用学生活动平台,开展与本专业或本课程有关的活动,成熟的第二课堂被赋予学分,以选修课形式进入第一课堂。在教学内容统一方面,各专业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就是大赛中比的、未来工作中用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树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思想。在评价标准统一方面,学院通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收集教学系统内部信息和企业、社会等外部信息,让企业多渠道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把学生学业评价和企业用人评价结合起来。

    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开展“职业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校园文化与工业、企业文化有效对接,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

    学院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将教学环境文化与生产环境文化对接。在专业实训室开发上贴近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来安排实训流程,努力做到用企业的设施设备武装学校,使实训室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与职场环境保持一致,打造凸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引进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与企业要求同步。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职业精神的渗透。学院室外实训场分别以学院学风命名,铁道工程系有“自律园”,管理工程系有“肯干园”,机电工程系有“诚信园”,机械工程系有“明礼园”,体现不同行业对工作者的核心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潜移默化的环境。

    学院各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共建美好的“职业化”校园。焊接专业为学生宿舍制作的铁架床、脸盆架和垃圾桶等由动漫专业学生动手美化。焊接专业的铁架床同时也是检测专业的检测实训教具,两个专业共同向低年级学生提供没有瑕疵的“合格品”。数控专业的实训产品有模具专业的衣架、脸盆架模具等,还有其他专业实训用的台虎钳。这些专业之间的合作在一级级学生中传递,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工业化文化氛围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了各职业、各工种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实现目标的理念。

    (作者系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